周泊桥 前不久,作为清华大学“北境绿舟”实践支队的成员,我与队友带着探寻全球新能源发展“未来答案”的希冀,远赴挪威与冰岛调研。不承想,抵达挪威首都奥斯陆首日就收获了意外又熟悉的惊喜。奥斯陆中心车站外的卡尔·约翰斯大道上,滚滚车流穿梭不息,短短几分钟,比亚迪、蔚来、小鹏……一辆辆熟悉的国产新能源品牌汽车接连映入眼帘。当地司机说,如今在挪威,选购中国新能源车已成为一种时髦。
北欧街头这股绿色能源“中国风”,不是“廉价品”的代表,而是“高品质”的象征。中国新能源车正逐步摘掉低质低价的标签,成为创新、前卫、优质的代名词。挪威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先行者,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中占比超过90%,是一个竞争激烈、标准严苛,对技术、品质和环保都极为挑剔的成熟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在这里脱颖而出,绝非偶然。据了解,无论是电池、电机、电控“基础核心三电系统”,还是领先的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以及让欧洲同行惊叹的快速迭代能力,都赢得了当地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这背后,是中国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坚定投入和持续创新。从技术追赶到并跑再到引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
这股“中国风”,也是连接中国与北欧乃至全世界的“合作之桥”。新能源领域几乎成为中国与不同国家及地区开展合作的最佳结合点、“兴趣点”。比如,挪威的能源结构独特,它是欧洲重要的油气出口国,但其国内电力却几乎100%来自清洁水电,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节能降碳增绿计划。奥斯陆更是计划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比2009年减排95%。这些与中国“双碳”目标遥相呼应,形成了坚实合作基础。在此背景下,挪威对各类新能源产品有着巨大需求,也为中国优质优价的新能源产品带来了机遇。当中国制造的电动巴士行驶在奥斯陆的公交专用道上,当挪威车主用水电站发出的清洁电力为他的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充电,那条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把两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展开剩余40%这股“中国风”,还是消弭前路坎坷的“破冰之舟”。新能源产业对中欧之间的意义,不仅在经济层面,也是两国民心民意的交汇点。在调研中,我们与弗里乔夫·南森研究所的学者开展交流,大家坦承,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中挪乃至中欧之间在一些议题上存在分歧。但这些差异、分歧过去没有成为中欧建交和关系发展的障碍,今后也不应该阻碍双方关系发展。中欧民众对未来生活的设想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交集”大概就是对美好生活和绿色生态的渴望。尤其是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关乎人类存续的共同挑战,更促使中欧民众肩并肩。“以人民之心为心”,绿色发展的共同心愿不仅是新能源领域合作的基石,也为中欧各领域合作交流培厚了文化和政治土壤。正如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的:“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和地缘政治矛盾,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调没有变。”
调研行程结束,奥斯陆街头的车流、冰岛地热的蒸汽、挪威峡湾的清风,依然在我们脑海中激荡。这趟北欧之旅,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专业领域的见闻,更涵养了成熟的心态。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我们深知,推动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已落在我们这一代的肩上。将所学所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投身这场深刻的绿色变革,让更多承载中国智慧与善意的“绿色之舟”驶向世界,将是我们对未来最坚定的承诺。(作者是清华大学未央书院学生)
发布于:北京市富明证券-大盘配资-炒股如何开杠杆-个人场外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